——摘自《中国发展报告2024》之“AI发展的重大趋势和影响”专题报告
人工智能是一种具有重大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新质生产力,中美人工智能两强格局已初步成型,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政策可根据“发展优先、守好底线、应用驱动、科技引领”的原则,重点从做强应用和发展技术两方面久久为功。
人工智能本质上是让计算机系统具有感知、认知、决策等类似人类智能的能力。大模型是近年来AI发展的主流技术路线。
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四大技术经济特征。(1)首个能够以自我组织、自我增强的方式高速迭代的颠覆性技术。(2)赋能能力很强的“底座型”和通用性技术。(3)垄断性很强,“赢者通吃”局面正在形成。(4)“黑箱”特性突出。
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。(1)数据、信息、知识密集型行业将率先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,未来将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“新型基础设施”。(2)大模型之外的新技术路线将持续涌现,主导技术路线也许会出现更替,但何时出现仍存分歧。(3)将与其他前沿技术加速融合,催生更多科技新赛道。
2023年是人工智能监管“元年”,但各国监管理念、立法节奏及监管手段不一。
人工智能模仿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特征和趋势,使其不仅是以机器替代劳动的生产工具,更是能对国家发展与安全甚至人类未来有深远影响的“新物种”。
如果能实现人机高效合作,人类将迎来进化史中又一次“认知革命”,极大的提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。但如果“黑箱”特性无法改变,人类或将面临“新物种”失控的风险。只有形成一致行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,才能够有效管控人工智能风险。
人工智能将大幅加快科学技术进步,成为国际科技竞争胜负手。AI将引领产业变革,深刻改变全世界产业和竞争格局。人工智能先进国家可能将逐渐增强全球价值链主导优势,转型慢的国家产业升级难度将进一步加大。
就业和收入分配格局面临深刻调整。短期看,将加大就业压力;长远看,AI将与大部分行业互补发展,创造更多新职业。从收入分配看,需要二次分配更好地发挥调节作用。
人工智能将对教育模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。AI对中等技术劳动力的替代使得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更受重视,其在教育中的比重不断的提高。此外,教育智能化将有利于缩小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差距。
人工智能有几率会成为信息制造与传播的最有力工具或颠覆者。大模型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将明显提升新闻传播效率,降低信息生产成本。
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居全球第一方阵,在需求潜力、供给能力和智能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和强大潜能。
我国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和量大面广、多层纵深的消费级市场是模式创新和业态繁荣的重要基础。制造业大国优势突出,应用场景广阔。经济社会重大转型将在医疗、金融、交通、智慧城市等领域催生更丰富的AI应用场景。
我国科研体系规模全球最大,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和引用量、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第一。同时,我国也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,科技型公司数庞大,企业和研发机构总体上拥有紧跟全球科学技术巨头研发进度的能力。
智能基础设施领先,经济智能化升级具备良好条件。我国算力设施具备规模优势,电信基础设施全球领先,数据资源规模迅速增加,绿色电力基础设施全球领先。
特别是,新型制能发挥对全社会算力、数据、人才等关键要素和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,形成重要制度保障。但也要看到,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底子还不够深厚,高端芯片、基础软件和数据质量等基础要素还存在短板。
推动人工智能发展,科技是基础、应用是关键。需要充分的发挥市场积极性协同发力,统筹关键资源,大力改革释放AI发展红利。应继续夯实研究基础,整合关键算力、数据等资源,支撑市场化创新。促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,在重点领域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并示范应用,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。建设完善人工智能监督管理体系,保障人工智能规范发展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尤其是涉及数据真实性、隐私及公平竞争等行为的规制。完善社会化支撑体系,加强智能时代的民生保障。逐步将AI驱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正轨,建立防范过度用AI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冲突解决机制。支持设立覆盖全学段、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导向的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基地。